2014-01-25 北方國際汽車教育學院
中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汽車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就汽車制造行業本身來說,各方面人才都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兩種專業知識在汽車設計中的融合,汽車和相關企業在設計方面積極推行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能迅速夠吸引的年輕汽車人才加盟。
汽車相關企業與高校攜手培育后備人才
中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汽車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就汽車制造行業本身來說,各方面人才都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包括企業經營者、營銷、財務、物流、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在內的經營管理人才和生產一線、售后服務、維修保養、零配件更換等崗位的技能人才。并隨著國際業務的迅速發展,國際經營人才的需求日趨迫切。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能源、環境和安全等諸多方面的挑戰。
未來數年汽車人才都將供不應求
一些名師認為,解決這些現有問題需要技術創新,而創新的根本還是需要人才。因此,培育具有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把握新專業科技動態的技術開發人才隊伍成為了汽車行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而汽車人才的總體形勢在今后若干年都是供不應求。
汽車人才的匱乏,使得人才爭奪戰悄然打響。除了許多強勢汽車企業互相“挖角”之外,許多汽車企業也著重對汽車人才生力軍的培育。在汽車造型設計域,越來越多的汽車及相關企業已經開始了在中國的未來人才爭奪戰。企業不僅著重于招聘高校人才,同時也開始了在各個高校進行品牌宣傳,拉近學生與品牌的距離。例如,近期起亞汽車設計大賽在全國高校巡回展開。起亞汽車設計大賽北京宣講會的余熱還未褪去,主辦方馬不停蹄地奔赴申城。來自上海各大院校汽車設計類專業大學生,與主辦方現代起亞(中國)相關導、資深設計師以及名師教授等就汽車設計、未來汽車外形的潮流方向、以及中國元素與起亞汽車設計相融合等課題,進行了交流和互動。據悉,以 “創‘繪’未來”為主題的起亞汽車設計大賽是現代起亞發起并舉辦的大型專業汽車設計比賽。大賽終獲獎的選手,除獲得豐厚的大賽獎金之外,還將于明年7月前往韓國參訪起亞設計中心以及汽車設計院校。主辦方表示,這類活動為中國汽車設計類專業院校的年輕學子們提供一個專業、公平、公正的舞臺,參賽作品將全部通過大賽官網進行上傳提交。宣講會現場,現代起亞汽車中國研發中心設計總監金敬洙先生向到場學生進行了包括量產車K5、K7以及Naimo、Pop兩款概念車的設計案例講解,形象地說明了汽車設計從無到有的創意過程,以及未來汽車產品的發展趨勢。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能夠將起亞汽車的設計理念直觀體現,主辦方還特邀來自韓國起亞汽車設計中心的兩位設計師,在所有學生的關注中上演了精彩的汽車手繪演示。
汽車設計公司加入人才爭奪戰
除了整車品牌之外,世界著名汽車設計公司也加入了這場人才培育和爭奪的戰事中。為雪鐵龍、寶馬MINI、蘭博基尼等品牌設計產品的意大利博通汽車設計公司早在去年,就與長春大學萊佛士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決定共同培養汽車設計人才。這是這家汽車設計業巨頭在中國實施的個人才培養項目。本次與長春大學萊佛士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就是由萊佛士學院為博通中國設計師輸送的設計才人,確保其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同時博通公司的設計師也將參與萊佛士學院的日常教學工作,讓學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博通的設計理念和工作模式。
北方汽修學校發動機組裝
而除了外觀設計,內飾方面的設計人才同樣重要。而在內飾設計域較為強勢的江森自控公司,則顯然走在了前面。此前,江森自控與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聯合舉辦了以“2025年中國豪華汽車內飾”為主題的大學生創新設計項目。江森自控的名師們還傳授了一些關鍵的設計與商業實踐技能,教導學生們如何發現未來的問題、如何通過創新務實的設計來解決問題、如何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如何向客戶銷售設計概念和方案等,使得大學生通過親身學習和實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職場要素,為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名專業、全面的汽車造型設計人才奠定了基礎。
一線企業介入有利于高校人才培訓
業內人士指出,一直以來,我國汽車造型設計人才大多出自兩個專業:設計專業和汽車專業。專業及所屬院系的不同,導致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從事汽車造型設計工作時,需要再“補課”。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副教授李彥龍曾向媒體表示:“過去,汽車專業的學生往往具有深厚的理工知識背景,進行了數學、力學、材料、機械等專業系統學習。他們中也會有一部分人對汽車造型設計感興趣,但缺乏工業設計和藝術的功底。”單一專業背景的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往往要經歷補課、公司培訓和不斷實踐的過程,至少要花費一年的時間,才能勝任汽車造型設計工作。
學生實際操作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兩種專業知識在汽車設計中的融合,汽車和相關企業在設計方面積極推行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能迅速夠吸引的年輕汽車人才加盟。而在品牌方面,名師表示,汽車企業不同于其他行業,像IT行業的小米手機、飲料行業的摩拉菲爾水牛奶都在短期內迅速崛起并紅極一時,而汽車行業的品牌提升則相對緩慢。這種參與高校聯合培育汽車人才的舉措,在汽車品牌的社會影響力上,也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力。